清明节的源由与传说

2005年4月3日,北京贩售清明祭祀用品的小贩。清明节大约在阴历的春分后15日,中国人在这一天祭祖扫墓,追思先人古风。(Getty Images)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帝京岁记胜》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说明清明时节,冬去春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天清气朗,草木繁茂,天地间一派生机。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阳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大麦粥”。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前一、二日。这个节日的当日要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据传,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形成固定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现在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在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与清明合并。寒食上墓,远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其后遂设酒食,携家春游,沿为习俗。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农业节气,演变成家人相聚,缅怀先人,追思古风的日子。

而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寒食节传说,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居功不受,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在其尸体处,发现一片写着血书的衣襟: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