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说“孝”

通读《弟子规》,概而括之,就是一个“孝”字。儒家孔子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重要。

通常人们理解的“孝”,就是在《说文解字》中讲的“善事父母者”,善于侍奉父母的人称为孝,它的上半部是“老”字的上半部分,省去了“匕”,添上一个“子”字 ,意思就是子女奉承老者,赡养老人的意思,这是“孝”最基本的意思。

《孝经》中把“孝”升华到天理的高度,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在天、地、人不同的境界,有着不同的含义,是天道运行的常理,是地德承载万物的大义之理,是人必做的行为。所以“孝”字就有着上通天理,下通地理,中通人理的广阔外延意义。

《孝经》中“孝”是“天之经也”的解释,与《礼‧祭统》中讲的“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之谓畜。”义理相同。“孝”是顺应天道,不违背伦常。可见“孝”对于上达于天,维护伦常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五方面不孝 殃及亲人

儒家的曾子,规定了什么是不孝。在《祭义》中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阵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从日常的起居,对待君主的态度、做官的职责、对朋友的诚信、甚至战争中的表现,都存在“孝”与“不孝”的分别。这五个方面不能做到的人,会殃及他的亲人,怎么敢不敬重这些方面呢?

孝庄文皇后 慈惠爱亲

“孝”字除了用于规定人的行为,同时也用于表示对人的评价。在古代有德行,有功绩的人,都会被君王授予谥号,在规定如何封授谥号的《谥法》中讲: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

意思是:使五世同宗祖都安宁的,谥号“孝”;惠顾下民,尊爱长辈的谥号“孝”;祭祀适时的谥号“孝”;秉承遗德而不违背的谥号“孝”;深谋远虑而成就气节的谥号“孝”。

这样的谥号多见于有孝行的后、妃、皇帝。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抚育康熙皇帝成人,又辅佐康熙治国的“孝庄文皇后”。她秉承懿德辅佐幼年皇帝,深谋远虑而成就气节,使清朝平稳过渡,她惠顾下民、尊爱长辈,没有后宫恩怨,她使五世同宗祖都安宁,使清朝开创了“康雍乾盛世”。

“孝”字有如此丰富而宽泛的内涵,难怪清朝秀才李毓秀如此推崇,进而以此为宗旨编辑《弟子规》,是希望幼年入学的孩子们,能够领会理解“孝”字的内涵,从而在天、地、人之中得到真道,既利于国家,又利于人民,既可寻天道之经,又可得地道之义 。

我辈现代之人,也该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人生的宝藏。◇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