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紀元2025年03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採訪報導)中共全國人大會議今日(5日)開幕,中共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海外專家認為,中共的報告中開列的2025年經濟目標數據只是做政治性宣傳,與經濟現實脫節,而「發債救市」被指風險巨大。此外,中共軍費開支連年高於經濟增速,被指需要警惕。
李強報告的經濟目標數據引質疑
中共總理李強在今天的人大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稱,2025年主要的預期目標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定在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在2%左右。
李強還稱,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
報告還說,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用於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帳款等。今年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合計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
儘管官方嚴控,微博上還是有一些網民對這些目標表示質疑:「2025年財政赤字率擬按4%安排,2024年赤字率是3%,現在有所提高,說明經濟復甦有難度。」「車軲轆話一大堆,就是不救經濟!」「新增就業1200萬,是不是又要看怎麼定義『新增』了?」「繼續發錢給銀行,然後空轉。」「國有大型銀行才是親兒子啊。已經大漲。」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這類官方數據向來受到質疑,尤其在美中貿易戰升級、外資撤離越來越明顯、供應鏈大幅度向海外轉移以及國內企業舉步維艱的背景下,這5%的GDP增長目標更多是一種政治宣傳,與經濟現實脫節。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告訴大紀元,中共將2025年GDP增長定為5%,這是一個政治指標,是為了支撐「十四五」規劃(2021年至2025年)的目標完成。
他解釋說,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按中共所謂的「2035年遠景規劃」推估,要完成目標,平均年增長率必須至少要在4.6%到4.8%之間。它是一個數據推演過程,和現實的經濟狀態是完全脫鉤的。所以無論中國經濟好壞,中共的失業率數據總是大同小異,這在國際上都被視為笑話。
在中共官媒《環球時報》3月5日的一則報導中,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也提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經濟增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經測算,這需要經濟增速平均要達到5%左右。」
王赫說,中共每年定的指標非常荒唐。比如CPI,中共今年的目標是要漲2%,但是去年才只有0.2%,它的目標和現實經濟運作的反差是非常大的。「它每年開這個兩會就成了政治表演。這些數據基本上沒有實際意義。」
黃大衛也表示,CPI的低迷反映現在國內需求的疲軟,李強說CPI的通脹目標是2%,但目前由於投資市場萎靡不振、房地產市場衰退,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倒閉,居民的消費信心不足,這些因素明顯不可能推動物價上漲。
就李強提到2025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5%左右,黃大衛表示,官方的所謂調查就是取樣,可能是去企業調查,被調查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滿員的,所以數據沒有說服力。許多失業的年輕人不找工作也不參與調查。黃大衛認為實際失業率可能高達30%以上。
王赫認為,現在兩會已經成了一個模式化的東西,一切都是照本宣科、死氣沉沉,和現實的經濟脫離了,只剩下虛假的表演。
預算赤字創紀錄 中共「發債救市」被指風險巨大
李強報告提到,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同時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此外,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今年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合計11.86萬億元。
財新網指,2025年中國預算赤字率擬按4%安排,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黃大衛表示,中共政府的財政赤字不斷擴張是因為經濟增長放緩,政府的稅收沒辦法支撐高額的支出,同時由於對外的援助和各種維穩經費,還有各種面子工程、政治工程的鋪張浪費,導致政府無法有效縮減支出,只能不斷增加赤字和發債彌補缺口。
他指出,中共目前的發債本質上是借舊還新的方式,其實是為了維持目前政府急需開支的項目,並不是用來推動真正的經濟增長,真正流到市場的比例非常少。而大量發債最終可能引發越來越大的財政風險,因為中國的隱形債務本身已非常龐大。
「中(共)國政府財政系統已經進入一個發債救市的模式,但發債並沒有解決真正的經濟問題。我們看到中國經濟這種結構性衰退的壓力越來越大。」他說。
王赫也表示,中共的財政從2020年以來已經持續擴張了四五年了,現在它已經是強弩之末,政府根本沒有很多錢來繼續搞財政了。當局要彌補收支缺口,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靠發債。但整個中國的經濟現在已經很糟糕,沒有投資機會,結果銀行都來買國債,導致國債也面臨很大的風險。
經濟困難下中共軍費連年超GDP增速 分析指需警惕
除了經濟議題之外,中共國防預算增長一直是歷年來最受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據中共財政部透露,中共今年軍費預算為1.78萬億元,同比增長7.2%,增幅與去年持平。這是自2022年以來,中共軍費預算增幅連續第4年超過7%。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對大紀元表示,中共軍費的增長高於經濟增長,反映出北京的戰略腳步沒有放緩,也就是要爭奪海上霸權的地位,1.78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加上隱藏的預算,很可能超越2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國際智庫普遍認為,加上隱藏的軍費預算,中共實際軍費約為公開預算的1.4倍。
王赫說,中共有個2027年百年建軍目標,它在追求擴軍,目標是要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占比要大約相等,所以2027年這個時間被普遍認為指向中共對台軍事占領的野心。中共軍費的增長速度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且實際的軍費的增速會更快。也就是說,在經濟糟糕的情況下,它還維持了一個中高速的軍費開支。這說明目前的經濟困難狀況不僅沒有制約中共的軍事擴張,反而更加刺激中共搞軍事擴張。所以中共政權的危險性是不能低估的,外界需要高度警惕。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按例提及反「台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推進「統一大業」。
蘇紫雲表示,這次中共兩會對於台海問題的態度可能還會比較保守一點。畢竟現在美國川普政府剛上台,局勢還不明朗,北京對台海議題的表述會有所保留,但是中共軍隊對台行動可能還是會持續進行。
美中科技戰引關注 專家指習近平「土法煉矽」
作為所謂「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產業,人工智能(AI)在今年「兩會」上成為熱議話題。美中科技競爭再引關注。
李強在報告中稱「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可能對中國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更大衝擊。
蘇紫雲說,中共發改委這些部門可能獲得更多的預算,習近平近期召集之前受中共打壓的科技業民營企業家開會,即表明了這一趨勢。但中共重點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與美國科技競爭中改觀效果有限。「毛澤東當年是『土法煉鋼』,現在習近平可能就是土法煉矽了,要趕快造出先進的芯片,就是『土法煉鋼』的芯片版。」
他認為科技競爭終究最核心還是芯片問題,中共可能取得一些量的優勢,但真正優勢保留在自由民主陣營這裡。比如中共的Deepseek人工智能,被發現是利用Open AI的架構疊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硬件的算力。
責任編輯:李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