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1月07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Christopher Balding撰文/信宇編譯)近年來,中共各級政府樂此不彼地發布各種刺激經濟的公告,推進各種貌似刺激經濟的措施,經常聲稱會為銀行資本重組提供資金支持。中共政權推出了刺激消費和幫助地方政府重新開始投資的小型項目,然而最大的資金項目卻用於支持運行異常的銀行系統。
所有這些資金都投向了一個對外聲稱不良貸款水平較低的行業,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中共的國有銀行壞帳形勢到底有多嚴峻?
一般而言,各個銀行依靠資本和儲備金來彌補不良貸款,並保持資金的流動性,以滿足企業和消費者的日常資金需求。由於銀行通過低風險的投資方式賺錢,例如將現金貸給其它銀行或家庭和企業,因此銀行不會以現金形式持有所有存款。銀行持有現金和準備金是為了正常開展業務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從所有官方數據來看,中共的國有銀行都聲稱經營狀況良好。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大多數主要銀行的資本水平都有所提高。自新冠病毒(COVID-19,即中共病毒)全球疫情以來,中國報告的官方不良貸款水平從2022年1月的1.73%下降至2024年9月的1.56%,低於2023年9月的1.59%。這些官方數據看上去光鮮亮麗,似乎顯示中共的銀行系統運行良好,一切正常。
然而,中共政府最近的融資行為卻讓人不禁心生疑慮。2024年10月,中共政權通過出售中國國債進行融資,在該年為銀行資本重組提供了1萬億元的資金。儘管細節仍然有些模糊,然而中共已宣布將在2025年提供3萬億元的主權債務資金(sovereign debt funding),其中約1~ 2萬億元指定用於額外的銀行資本重組。換而言之,在過去三個月內,中共政府宣布了總額高達2~ 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4150億美元)的潛在銀行資本重組資金。這對於一個號稱健康發展的銀行業來說,似乎相當令人費解。
一直以來,中共官方聲稱形勢一片大好,然而中國銀行業正面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壓力。大型銀行正在迅速吞併中小型銀行。雖然官方沒有透露這些中小銀行迅速消失的原因,然而鑒於它們眾所周知的岌岌可危的處境,人們主要懷疑是因為它們對更大的銀行系統構成風險。儘管市級和縣級銀行報告了安全穩定的財務狀況,然而它們仍不得不接受中央資金救援,這導致民眾對看上去美好的公開聲明持懷疑態度。
中共國有銀行在其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簡稱IPO)文件中表示,他們的會計準則與其它國家的銀行並不一致,儘管他們使用了相同的體系和術語。一家銀行指出,如果企業運營時間不超過12個月,該銀行就會將此項貸款列為可疑貸款。我個人認為,這似乎不僅僅是可疑貸款那麼簡單,儘管我不是中共內部的銀行監管者,無法獲知更多內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6年,一家面臨財務困難的中國鋼鐵公司報告稱,其一家主要子公司自2011年以來一直未支付貸款利息。在中國經濟官方統計的不良貸款儲備中,僅倒閉的大型開發商恆大(Evergrande)一家就占了50%以上。投資者有充分理由對官方財務報表持懷疑態度。
雖然官方沒有給出中國為何定期花費巨額資金支撐銀行的原因,但是官方或明或暗傳遞的消息聲稱,中國政府將在2025年釋放刺激經濟的力量,讓經濟重新運轉起來。當然,一切皆有可能,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中共政權只是在試圖抵禦銀行更深層次的金融問題,這些銀行一直被硬性要求為中共政權的一切面子工程提供巨額資金支持。
中共政權已經宣布將在2025年開始放開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限制,並提高刺激政策的預期。在中共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們的態度從審慎轉向寬鬆,回到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從未有過的措辭風格。這種轉變可能是事實,然而在2024年11月和12月,全國的銀行貸款卻低於整體趨勢。雖然這可能是在為2025年的經濟刺激政策儲備彈藥,然而似乎完全有可能只是因為銀行運營狀況不佳,而市場對中共政權刺激政策的常規預期將再次被證明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如果中共政權在2025年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那麼資本重組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否則,這似乎更像是在悄悄地避免金融危機。鑒於中國政府經常辜負投資者對刺激政策的期望,對於投資者而言,似乎更明智的選擇就是,不要把手中的錢投給中共的國有銀行。◇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富布賴特大學(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和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中國經濟、金融市場和技術等。他是總部位於倫敦的英國外交政策研究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級研究員,他曾在中國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後來移居美國。
原文: How Dire Is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Bank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