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韓江報導)儘管歐盟對低價傾銷的中國電動車祭出關稅懲罰,並通過談判逼迫中國電動車提高價格。但是令人諷刺的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仍然在向供應商極限施壓,要求降低零配件價格,意圖繼續低價策略。
近日網絡流傳的一封信件顯示,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首席執行官何志奇11月26日致信供應商,聲稱2025年新能源汽車競爭將更加激烈,將迎來「大決戰」和「淘汰賽」,要求供應商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以便增強比亞迪乘用車的競爭力。
而在比亞迪的上述郵件曝光之前,上汽大通也向供應商寫信,提出了降價10%的要求。
對於比亞迪和上汽大通的舉動,供應商怒指,價格戰在拖垮整個產業鏈。
供應商憤怒 斥「無底線無情壓榨」
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和手機代工廠之一。2024年7月,比亞迪以31.56萬輛銷量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豐田和大眾,超過本田、福特、現代、鈴木等傳統汽車巨頭。
有汽車行業專家指出,汽車零部件行業利潤處於虧損邊緣。以均勝電子為例,第三季度淨利潤為3.03%。如果所有客戶都要求它們降價10%,它們必虧無疑。
一位曾經給比亞迪供貨車門部件的供應商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他的公司從初創時期就是比亞迪的供應商,到2017、2018年陸續撤出,主要原因就是不但不賺錢,而且付款周期非常長,大概要10~12個月。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應付帳款數額高達2075.17億元(人民幣,下同)。
比亞迪在拖欠供應商巨額款項的同時,又要求供應商降價10%。一名供應商在回信中說,比亞迪的做法「不僅違背商業倫理,更是在無底線地透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韌性,以及國內供應商的生存能力」。
這名供應商說,比亞迪通過「無情壓榨供應商」,以「殘酷的價格」打入國際市場。「這種層層壓榨的模式,導致國內供應商陷入要麼卷死、要麼餓死的惡性循環,甚至直接將優秀企業逼入破產境地,最終讓行業陷入低端競爭的死胡同。」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隨後解釋,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中國車企「血雨腥風」價格戰
2023年3月,在「政企」聯合補貼優惠之下,湖北省掀起史上最強購車優惠潮。原本需要20多萬元才能買到的B級轎車,打折之後僅需12萬元。此後中國汽車行業「價格戰」再也沒有停過。
進入2024年以來,比亞迪成為「價格戰」的主要推手,年初推出秦PLUS榮耀版,將A級新能源車入門價格降至8萬元以下,比老款車型的價格還低2萬元。接著,比亞迪又連續推出多款「榮耀版」車型,包括海豚榮耀版、漢唐榮耀版、元PLUS榮耀版等,並且全部大幅降價。
其它車企為保住市場份額,被迫加入價格戰,部分A級車賣出「白菜價」,一度出現17萬元買寶馬i3的案例,相當於五折。今年7月,寶馬因價格戰導致門店運營虧損嚴重,宣布退出價格競爭。然而當月銷量大幅下滑,寶馬被迫重新入局。
價格戰衝擊整個行業。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行業收入73,593億元,同比增長3%;但是利潤總額3,360億元,同比下降1.2%,行業利潤率為4.6%,低於工業企業利潤6.1%的平均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淨利潤69.07億元,同比下降近四成;廣汽集團淨利潤1.2億元,同比下降97.34%;長安汽車淨利潤35.8億元,同比下降63.78%。
許多電動車企更是淨利潤為負數。今年前三季度,蔚來累計交付149,281輛車,同比增長35.7%;累計實現營業收入460.28億元,同比增長19.5%;累計淨利潤為負155.25億元,也就是說,每銷售一台汽車,虧損10.4萬元。其它電動車企也不遑多讓。小鵬每賣一輛車就得賠3.89萬元,零跑得虧2.55萬元,極氪賠4.78萬元,小米也是賣一輛SU7賠6萬元。
比亞迪是為數不多的淨利潤為正數的電動車企業。年報顯示,去年全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約6023.15億元,同比增長42.04%,淨利潤達到300.41億元,同比增長80.72%。
價格戰讓歐美車企面臨生存困境 「最終或遭滅絕」
中國電動車企極限低價賣車,不僅讓自己和本國供應商虧損,還讓歐美國家的車企面臨生存困境。
比如,來自比亞迪公司的海鷗掀背車價格為9,698美元,比美國電動車的平均價格低了5萬多美元。
美國製造業聯盟在一篇論文中表示,政府補貼的中國電動車「最終可能成為美國汽車產業的滅絕事件」。
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今年早些時候告訴行業分析師,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電動車「幾乎將摧毀世界上大多數其它汽車公司」。
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的銷量均出現了大幅下降。其中,保時捷的交付量同比下滑了29%,奔馳和寶馬的交付量也分別下滑了10%和13%。
中國電動車行業是在中共政府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中共將電動車視為有望佔領全球市場的戰略行業。根據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從2009年到2023年,中共政府對電動車的支持累計達到2,309億美元。從2009-2017年,每年的絕對資金約為67.4億美元。從2018年至2020年期間政府支持資金大約增加了兩倍,然後自2021年以來再次大幅上升。
價格戰在拖垮整個產業鏈 歐美徵收關稅反制
為了保護美國電動車製造業,今年5月,美國將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
為了保護歐洲電動車行業250萬工人和上下游企業的1030萬工人的崗位,歐盟從今年10月底開始,也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關稅。稅率因製造商而異:比亞迪為17%,吉利為18.8%,國有上汽為35.3%。在中國生產的大眾和寶馬汽車將被徵收20.7%的關稅。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將被徵收7.8%的關稅。
與此同時,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談判將繼續進行。為換取歐盟取消關稅,中國也試圖提高電動車的價格。
11月22日,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Bernd Lange對德國廣播公司表示,布魯塞爾和北京即將就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問題達成解決方案。他說:「中國可以承諾以必須高於某價格在歐盟提供電動車」,「這將消除不公平補貼造成的競爭扭曲,這也是最初引入關稅的原因。」
歐盟委員會9月份表示,已收到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提出的歐盟最低進口價格報價,但歐盟已全部拒絕。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說,中共提出的最低進口售價為30,000 歐元(32,946 美元)。
目前,比亞迪施壓供應商降低價格的事件,引發外界對中國電動車企是否放棄低價策略的關注。
一名供應商在回應比亞迪要求降價的信中說,「比亞迪在以極致降本和低價戰略擴張國際市場的同時,已經埋下了被發達國家抬高關稅和全面抵制的隱患。」
信中還說,「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毀掉了自身,更拖垮了整個產業鏈,犧牲了中國勞動人民和企業的長遠利益。」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