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指大漲脫離經濟基本面 專家分析原因

【大紀元2024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靜、駱亞採訪報導)中國股市近日大漲,但中共官方和財新同日公布的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需求收縮明顯。專家分析,中國的經濟活動萎縮體現在5個方面,而股市大漲不正常,只是人造牛市。當局重磅救市,卻不去有效扭轉經濟放緩的局面,解決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未來問題或更嚴重。

中國經濟活動萎縮 股市卻大漲

週一(9月30日),中共官方和財新同日公布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官方PMI為49.8%,連續五個月低於榮枯線。財新PMI為49.3%,更是創下2023年8月以來最低。兩個PMI指數均顯示需求收縮明顯。PMI低於50%,意味著製造業在收縮區間。

在中國經濟持續疲軟的大背景下,近日,中共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重磅大招,包括降息降準降房利率等,A股一連數日大漲。更在週一(9月30日),滬指收升8%突破3300點關口,深證成指也狂漲10.67%,創業板指的漲幅飆至最高達15.36%。香港恆指也飆升13%。

「這肯定不正常」,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日前對大紀元分析,「正常來說一個國家的股市是經濟未來的晴雨表,但是目前中國經濟,無論是從現狀或短中期的未來,我們沒有看到有改善的可能性,真正的結構性的改革還沒有,一個改變也沒有。」

黃大衛說,單純的股市大漲其實是一個人造牛市,它跟經濟沒有一點關係;股市應該是為企業融資提供資金,但中國股市大漲,真正的幕後控制人都把資金套走,根本沒有把股市裡容納的資金或吸納的資金用到實體經濟裡。

他還表示,中國現在整體經濟務虛不務實,就是大量的投到虛擬經濟裡,而實體經濟的投發不足,然後還去大搞股市,「這只是把目前的問題拖後了,就是本來應該萎靡不振的股市,像吃了芬太尼忽然間興奮起來,必將傷害它的整個中樞神經,未來的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

香港信報專欄作家高天佑撰文說,從投資者角度看,古今中外,「經濟」和「股市」往往並非同步掛鈎。特別是中國股市深受政策牽引,名副其實屬 「政策市」,這種「二元分化」情況格外突出。投資者不應把「股市急升」誤視為「經濟轉勢」。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也認為,中國股市上漲與經濟基本面背離,顯示市場更多基於投機,而非對經濟復甦的樂觀預期,更多地反映出市場對政府干預的預期。這種情況說明中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股市漲跌受政策影響,而非真實的經濟增長。

中共刺激政策短期有效 長期效果存疑

對於中共推出的貨幣寬鬆政策,如降息、放寬貸款政策等,高天佑指,官方「救股市」希望達致「救經濟」。「但這個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則屬另一回事。」

孫國祥認為,可能會在短期內給市場帶來一定的流動性支持。然而,由於內需不足、民眾信心低迷,這些措施的作用有限。「對於已負債累累的企業和居民,放寬貸款政策未必能真正激發消費和投資熱情。長期效果存疑。」

他說,從長期看,這些措施未能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例如供給側改革滯後、房地產市場泡沫、企業債務高企等。如果沒有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這種經濟刺激手段無法持續發揮作用,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金融市場的風險,甚至引發更大的經濟危機。

孫國祥認為,經濟真正的瓶頸在於缺乏有效需求,而非貨幣供應的不足。中國經濟要找到出路,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促進消費升級、推動技術創新、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並減輕對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的過度依賴。

「改革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內需和改善社會保障體繫上。增強社會安全網、降低醫療和教育成本,讓民眾感到更有保障,才可能激發內需。只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他說。

黃大衛也表示,現在的刺激措施在短期內相當於打了強心針,相當於重塑市場的信心。但從中長線來說,它應該是按照現有的效果之後,推出一系列的減稅,增加社會福利,國退民進,鼓勵民營企業,老百姓有錢才能夠去消費。然後跟美歐改善關係,改變國際貿易現在的僵局,因為中國的出口是真正的發動機引擎,在未來才有希望。」

經濟活動萎縮體現在5方面

對於PMI連續低於榮枯線,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日前對大紀元分析,「這證明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沒有改變」,整個經濟活動的萎縮還是非常明顯。經濟萎縮其實也是需求的萎縮,也可以說是經濟活動的不活躍。(延伸閱讀:分析:刺激政策難持久 中國經濟需結構性改革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來說是中國在過去十年的國進民退,大量的國有企業搶占了民營企業的市場,民營企業受到整肅和整頓。」

但是,黃大衛說,「相對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都是臃腫,而且經營效率比較低下,整個產出跟投資比並不合理。所以導致了市場的低落,就是經濟下行壓力沒有改變。」

第二方面,「中國目前主要的經濟發展,其實不是靠三駕馬車,主要是靠出口。我們看到2000年之後,中國能夠經濟騰飛,主要是靠進入WTO之後,產品能夠大量地出口歐美。」

但是,最近幾年,隨著中美貿易戰及中歐的關係緊張,中國出口歐美的份額不斷在減少。路透社報導,中國製造業海外新訂單正以去年8月以來的最快速度下降。9月的新訂單較上月大幅下降,新訂單分類指數為兩年來最低。

黃大衛分析,目前出口增長主要靠亞非拉跟俄羅斯為主,但這些市場基本上市場盈利利潤率都很低,所以並不能帶來經濟增長。

他說,「第三就是外資撤出,尤其今年非常明顯。」外資進入中國其實帶來幾樣東西,不單只是資金,還有龐大訂單、先進的技術、整套的管理經驗。所以外資撤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

公開數據顯示,外商投資在2021年達到3,440億美元的紀錄後,近年來大幅下滑。彭博報導,今年第二季外國投資者從中國撤出資金的規模創下紀錄高點。

黃大衛說,第四方面就是年輕人失業率大幅度暴增。「因為中國的國企不斷在壓縮民企市場,而中國就業70%以上靠民企,國企都是比較的近親結婚,一個封閉的官僚體系並不對社會開放。所以民企萎縮導致了年輕人大量失業,他們的勞動力跟生產力都被浪費,(這)對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來說並不合理。」(延伸閱讀:碩士當勤雜工 高校本研倒掛 專家析大陸異象

他還提到經濟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中共的對外援助,在一些『一帶一路』、包括國內大型基建的項目,對外援助浪費了太多的國力跟財力,這對中國經濟活動來說付出了沉重代價,而這些付出都是以稅賦、或以其它方式轉嫁給整個市場及市場參與者,這也是導致經濟下行的原因,整體的資金跟經濟的可再生資源已經被掏空。」

黃大衛表示,總體來說,PMI下降是跟以上的結構有關係,雖然短期內有些刺激政策,包括放開銀行貸款,但在一個市場盈利空間有限,在一些企業可以做的生意有限,你不斷投放資金進去,其實資金是沒辦法投放合適地方,所以導致大量資金都會沉降在銀行裡、存款裡,根本沒有發揮應有作用,這在經濟學裡面叫流動性陷阱。

責任編輯:房夏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