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想要安民济世,无论用做人的道理,还是用药材、针术等治病的方法,都得怀揣着“大慈恻隐之心”以及“救苦之心”。比如在明代医籍中,就记载着这样几位拥有高明的医术,却专注于济贫的自儒而医的大夫。
死后成仙的医生葛方覃
江苏高邮一带有位医生名叫葛方覃,字寅谷,是御史葛萱的七世孙。自幼学儒的他一直对继母很有孝心。以前,继母得了重病,他就终日守在身边伺候。因汤药的药性很烈,他每次都会自己先尝一口,确认对身体无害后,才让继母服用。尽管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但继母仍在不久后离开了人世。
他为自己身为人子却治不好继母的病而感到难过。从那以后,他开始拿起医书,潜心地钻研起来。因赤诚之心感动了天地,他很快就无师自通,能用精妙的医术给人治病了。
有一年,当地疫病蔓延,染疫死亡的人日益增多。那时,他挨家挨户地给人治疗,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穷人买药。就这样,他救活了很多人,大家都对他心存感激。
邻县有一寡妇得了非常厉害的疟疾,治了好几年都没治好。葛方覃一来到她家,她就听到有鬼在屋里说:“这人是正人君子,我要回避一下。”后来,那寡妇喝了他开的药,很快病就好了。
还有一人得了伤寒,其他医生都说没救了。但葛方覃看完后,却立刻开出了药方。别的医生都拦着,不让给病人服用。他家人没办法,就把药包扔在家里的神龛下面。过了几日,那人没挺住,病死过去了。他家里人正伤心呢,忽然看到神龛下的药包在动。他们觉得很神奇,于是打开药包,把里面的药拿出来煮好,给那病死的人灌下去。没过多久,那人就活过来了,后来病也好了。
葛方覃七十四岁时,在家中离世了。多年后,当地人求神问卜时,又发现他多次降临在会弹琴的人身上。于是,人们都说,他已经得道成仙了。
死后当了土地神的医生闵自成
浙江钱塘县有位医生名叫闵自成,字思楼。他从小就是至诚至孝之人,为父亲守丧多年,又把父亲兄弟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当时,他与另一位也同时精通内外科的医生姚应凤齐名。于是,每天登门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病人中虽有达官贵人,可他从不嫌贫爱富,甚至对穷苦的病人更加照顾。只要发现哪个病人家中贫困,他就不收诊费和药资,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送给他们。
人家问他:“你为什么总是优先给穷人看病?”他回答:“我要是不主动把他们叫到跟前,他们就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拖着不来,这样会有生命危险的!”多年来,他家总是挤满了路边的乞讨者。可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感到麻烦。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江南道的监察御史杨旬瑛在听人讲述了他的为人后,还专门对他进行了旌表。他七十一岁那年,有天晚上梦到有官吏模样的人来请他去担任海宁老盐仓的土地神。没过几天,他就在家里闭目而逝了。他的同乡与庙里的一位僧人也做了同样的梦。于是,当地人一起建了祠堂,把他的塑像放在里面供了起来。
被当地人视为神的医生潘文源
江西婺源县有位医生名叫潘文源,字本初。他为人宽厚,对人也十分和善,颇有长者风范。他年少时学儒,长大后又跟人学医,很快对医道有所悟解。他的医术神妙莫测,却总能药到病除。于是,每天来找他求医问药的人多得不可计数。
行医多年,可潘文源对名利并不上心,而是一心只想着如何用这种方式向病人施舍。平时,他给人治病从不收诊费,而病人所需的药材也一概赠送。遇到没钱的病人,他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分给他们。在行医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乐善好施,却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当地人对他的德行、义举都十分感佩,将他视为自己心中的神。潘文源去世当天,很多人都在他住的巷子里伤心流泪,久久不愿离去。
被当地人视为良医的医生施文彬
苏州有位医生名叫施文彬,字宗文。他父亲是太医院里的医官,很早就将医术传给了他。他从不因为自己的医术过人而怠慢病人,尤其遇到穷苦的病人时,反而更主动地去给人治疗。别人问他缘故时,他回答:“没钱的人总是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但作为医生,我也疏忽怠慢的话,他们就会因为病拖久了,没办法救治。”
有个地痞无赖对他很不客气,可他从不在意。有一天,那人突然病得很厉害。当时已经很晚了,外面一片漆黑,路也不好走。可施文彬听到这个消息后,仍然二话不说,拎起药箱,就往那人家里走去。喝了他煮的汤药,那人的病很快就好了。他如此宅心仁厚令人感佩,当地人都称他是名副其实的良医。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