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5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婷综合报导)中国欧盟商会周五(5月10日)发布的《2024年欧洲企业在华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在2023年初重新开放边境,但欧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仍呈下降趋势。创纪录比例的企业表示,在中国做生意变得更加困难。
“与预期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并未实现强势反弹、推动欧洲在华企业的发展,相反,企业正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欧盟商会在有关此报告的新闻稿中说,“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包括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加剧、房地产行业持续面临挑战,以及市场准入和监管障碍,继续对欧洲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欧盟商会的最新调查涵盖了529个受访企业。调查时间为1月中旬至2月初。
调查报告显示,68%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中国经商变得更加困难,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55%受访企业将中国经济放缓列为三大商业挑战之一,较去年同期增长19%。
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周五告诉媒体,“在我们的调查历史上,我没见过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首要关注点居然增长了19%。”
58%受访企业因市场进入问题或监管障碍而错失商机;44%受访企业对未来两年盈利状况持悲观态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业务前景持积极态度的受访企业较去年骤减,降幅达23个百分点。
报告说,欧洲企业为适应商业环境而正在采取的应对策略,可能会使中国经济陷入负面循环,从而加剧经济困境。具体应对策略为,52%受访企业计划削减成本,其中26%企业将通过裁员来实现这一目标;13%受访企业已将现有投资转移出中国或已决定转移,12%受访企业已将原本计划在中国的未来投资转移出中国或已决定转移。
东南亚和欧洲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是印度和北美。
“并不是企业放弃中国,而是我们开始看到其它国家正在成为中国的有力竞争对手。”彦辞说。
在华欧企面临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压力
“商业前景是迄今为止最悲观的,企业对增长和盈利能力的预期受到打击,对竞争的担忧加剧。欧企正在修改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报告说。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在华欧企发现在华盈利变得更加困难。欧盟商会上海分会主席代开乐(Carlo D’Andrea)表示,上海的一些欧企面临收到付款的延迟。
中共政府只支持制造业的发展,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需求,导致企业越来越担心生产过剩将降低利润率。
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去年观察到所在产业产能过剩;另有10%的受访公司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自己所在领域也会出现产能过剩。超过70%的受访企业表示,其产业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15%的企业在2023年的中国业务出现亏损。
“这不仅仅是欧洲公司的抱怨。”欧盟商会主席彦辞说,“对于中企来说,情况即使不是更糟,也是同样糟糕。”
今年的问卷增加了一个新问题,即会员将股息转移回总部是否面临困难。虽然多数企业表示没有问题,但仍有大约2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或延误。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无法这样做。
目前尚不清楚遇阻公司是因为中共新的监管立场还是因为典型的税务审计要求。
中国市场的挑战大于机遇
“诸多迹象表明,由于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大于收益,部分欧企正在将中国业务孤立化,或缩小抱负,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欧盟商会主席彦辞在新闻稿中说,“中国政府屡次表明有决心改善营商环境,但我们现在需要看到实际行动才能恢复投资信心。”
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Denis Depoux)在欧盟商会的新闻稿中说:“欧洲企业在华运营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不稳定和政策方向缺乏可预测性所造成的。前者尚且可控,但缺乏可预测性或将降低中国市场的投资吸引力。”
尽管今年头三个月,中共报告的经济增长达到5.3%,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大部分来自于对基础建设的支出以及对制造业的投资。
彦辞对媒体说,对外国公司来说,重要的不一定是总体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字,5.3%或其它数字,而是GDP的构成。
“如果GDP的增长是因为对制造业的投资增加,这对外国公司来说并不是好事。但如果GDP增长是因为国内需求增长,那就是好事。”他说。
对在中国发展的质疑态度创历史新高
尽管中共一再承诺要营造友好的商业环境,但欧盟商会和其它商业组织表示,中共在执行24条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措施方面还远不够。
根据CNBC的整理,商会的最新调查发现,有创纪录比例的受访企业表示情况正在恶化:
-创纪录比例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对未来两年在中国的增长潜力持怀疑态度;
-创纪录比例的受访企业认为竞争压力将加剧;
-创纪录比例受访企业质疑其在中国的获利能力;
-今年削减成本(主要通过裁员和削减营销预算)的计划也达到创纪录水平;
-对中共将减少监管障碍的预期创历史新低。
“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监管环境的可预测性和可见性,许多担忧实际上仍然一样。”欧盟商会主席彦辞本周早些时候告诉媒体,“这些担忧几乎保持不变。”
“现在发生的情况是,企业开始意识到我们在当地市场看到的一些压力,无论是竞争,还是需求下降,这些压力可能会变得更加持久。”他说,“这开始影响投资决策以及人们考虑开发当地市场的方式。”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