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吴约翰编译
克伦堡宫位于丹麦东北部瑞典和丹麦之间的奥勒松海峡入口处。城堡是荷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杰作,包含四栋翼楼,屋顶以塔楼和尖顶装饰。(Shutterstock)
克伦堡宫(Kronborg Castle)位于瑞典和丹麦间奥勒松海峡口(Oresund),也是伟大文学作品场景所在。克伦堡宫曾经是一座中世纪堡垒,掌控波罗的海(the Baltic Sea)出海口,也是丹麦王室故居,更因为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Hamlet )剧作中的“艾辛诺尔城堡”(Elsinore Castle)而名垂千古。那么故事原委究竟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1420年,波美拉尼亚国王埃里克(King Eric of Pomerania )在沿海城市赫尔辛格(Helsingor)建造一座坚固的中世纪堡垒克伦津(Krogen),以监管丹麦水域与征收新税,海峡通行税(the Sound Dues)。四百多年来,所有经过海峡的商船都必须缴纳通行费,否则将遭受堡垒和炮台攻击。
1574至1585年间,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King Frederick II )后来以海峡通行税收委托建造一座文艺复兴时期城堡,即克伦堡(Kronborg),取代中世纪的堡垒。克伦堡的立面可见砂岩饰品、高耸的尖形塔、尖角屋顶和金色塔楼。此外,巨大的城堡外墙防御工事,不难看出原始建筑的痕迹。砖墙和护城河围绕着白色砂岩建筑,外观可见不规则排列的窗櫺线,屋顶上是巴洛克风格的铜绿色尖顶。
城堡的中庭是荷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代表,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更加精致细腻。高墙、石膏装饰物、对称窗户、铜制屋顶都与原来的结构相去甚远。最早的外墙以红砖为特色,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以石灰岩取代,因为石灰岩公认是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增加了更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细节,例如角隅塔楼(the corner tower)和山墙(gable)的立面皆展示古典雕塑,赞扬腓特烈的统治。
城堡礼拜堂是1629年火灾中唯一幸存的重要空间。礼拜堂位于南翼楼的一楼,里头有木造镀金祭坛、雕刻装饰、彩绘墙板、支撑主要拱顶的侧廊以及高雅的托斯卡尼石柱(Tuscan columns )。礼拜堂于1582年完工举行祝圣仪式,至今仍在使用。
宫廷生活充满奢华聚会、丰盛餐点与戏剧表演,令人难以忘怀。这座宏伟的城堡与腓特烈二世的宫廷故事,最终传到威廉‧莎士比亚耳里后,他受到启发,于是选择了克伦堡宫作为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的舞台。
舞厅(Ballroom)是城堡内的一大亮点,也是此类用途空间的第一例,在1500年代公认是北欧最大。最初,这个房间有四十多幅挂毯,描绘一百多位丹麦国王,也是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举办派对的著名场所。此外,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详尽介绍这间舞厅及每年夏天都在这里举办的奢华庆祝活动。虽然宴会厅在1629年的火灾中失去了原本的墙壁挂毯和其它装饰,但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将其重建,恢复昔日宏伟的规模。今日所见的地板、木造天花和壁画可以追溯至20世纪当时城堡的整修。
国王的起居室(The King’s Chamber)位于王室住所内,在克伦堡城堡的一楼。1576年左右,王室住所最早由腓特烈二世布置,1629年火灾后又重新装潢。房间配有木头地板、墙上挂毯与17世纪的荷兰家具。
挂毯室(The Tapestry Room)配有格子造型地板、荷兰家具和描绘丹麦国王和丹麦历史的编织壁毯。城堡大火后只有15幅挂毯幸运地保留下来,其中7幅挂毯陈列在挂毯室。宫廷庆祝活动期间,宾客和演员能欣赏到这些挂毯,然后向家中友人转述丹麦国王的神话故事。当中有个故事的主角是阿姆莱斯王子(Prince Amleth),为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的同名英雄(哈姆雷特王子)奠下基础。
162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城堡,仅留下礼拜堂完好无伤。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将城堡重建,添加了一些巴洛克风格。1690年后,克伦堡不再是王室住所,反而用于军事目的。今日,克伦堡宫已恢复昔日辉煌,仍旧是丹麦历史和英国文学的重要象征。
原文:Kronborg Castle: Hamlet’s Danish Citadel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纪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