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将停止向联合国雇员发放自动签证

【大纪元2023年12月28日讯】(英文大纪元记者Katabella Roberts报导/秋生编译)以色列政府周二(12月26日)表示,以色列将停止向联合国雇员发放自动签证,同时指责联合国是哈马斯“宣传”的“助纣为虐的同伙”。

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埃隆‧利维(Eylon Levy)表示,以色列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联合国雇员签证申请。

这一决定的出台正值联合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最近几周逐步加剧之际,部分原因是在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持续不断的情况下,该政府间组织一再呼吁在加沙停火。

利维在X(前身为推特)上的一段视频中说,以色列“要求全球追究与哈马斯宣传同流合污的国际官员的责任”,并且正在“以身作则”。

利维说,“长期以来,国际官员一直将责任推卸给以色列,以掩盖他们为哈马斯打掩护的事实。他们不去谴责哈马斯劫持援助物资,不去谴责哈马斯从医院内对外发动战争,反而成为哈马斯人盾战略的同谋。”

他补充说,“他们让全世界感到失望”,因此,以色列从现在起将“根据个案”考虑联合国雇员的签证申请,而且以色列将不再与那些“与哈马斯恐怖政权的宣传机器合作”的人合作。

他还补充说,“我们敦促我们的盟国也这样做,并支持捍卫全球机构的基本诚信,这些机构应该为国际安全服务,而不是破坏国际安全。”

另外,以色列外交部长伊莱‧科恩(Eli Cohen)也在X上发帖称,他已指示外交部不要延长联合国一名员工在以色列的签证,并拒绝另一名员工的签证申请。

科恩写道,“面对联合国的虚伪,我们将不再保持沉默”,并补充说,“联合国自10月7日以来的行为是该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耻辱”。

联合国的行为是“耻辱”

科恩声称,这种“耻辱”始于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是他“将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合法化”。

这种耻辱从人权专员福尔克‧蒂尔克(Volker Türk)开始延续,科恩声称,蒂尔克“发表未经证实的血腥诽谤”。耻辱也从联合国妇女署开始,科恩声称,该组织原本旨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但“两个月来一直无视针对以色列妇女实施的强奸行为”。

他最后说,“我们将停止与那些配合哈马斯恐怖组织宣传的人合作。”

针对以色列周二的决定,联合国发言人斯特凡‧杜贾里克(Stéphane Dujarric)在给Axios的一份声明中说,联合国将继续就签证问题与以色列合作。

杜贾里克补充说,“联合国官员前往以色列的签证一直都是在个案基础上签发的,就像前往其它成员国一样。”

《大纪元时报》已联系联合国发言人,以获取进一步评论。

在杜贾里克发表上述言论之前,联合国周二表示,“严重关切以色列军队对中部加沙地区的持续轰炸。”自平安夜以来,轰炸已造成一百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

2023年12月25日,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组织哈马斯之间持续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巴勒斯坦人聚集在加沙地带中部的马加齐(Maghazi)难民营的遭以色列袭击的房屋现场。(Shadi Tabatibi/Reuters)

联合国批准加沙援助决议

联合国称,最近的一次“密集轰炸”是在以色列军队命令瓦迪加沙(Wadi Gaza)南部的居民转移到中部加沙和拉法(Rafah)的塔尔苏丹(Tal al-Sultan)之后发生的。

据联合国称,袭击击中了难民营和居民楼,而连接其中至少三个难民营的道路已被摧毁,导致救援物资无法送达需要帮助的难民手中。

该组织说,“我们再次警告,所有袭击都必须严格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原则,包括发动攻击时的目标区分、相称性和预防措施等。以色列军队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平民,警告和疏散命令并不能免除他们的全部国际人道主义法的义务。”

上周,联合国安理会批准了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决议,要求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在持续的人道主义危机中“直接向住在整个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提供援助。

共有13个国家投票赞成该决议,美国和俄罗斯投了弃权票。

本月早些时候,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决议,呼吁立即在加沙停火。

只有10个国家投票反对该决议,其中包括美国和以色列。包括英国在内的23个国家投了弃权票。

哈马斯于10月7日袭击以色列,杀害了1200人,绑架了240多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

据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卫生部称,自那时以来,加沙地带已有超过2.09万名巴勒斯坦人(其中也包括妇女和儿童)丧生。卫生部没有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

以色列称其军事行动将消灭哈马斯。

以色列国防军在周二向NewsNation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军队“遵守国际法,并采取可行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对平民的伤害”。

原文:Israel to Stop Granting Automatic Visas for UN Employees, Brands Organization a ‘Disgrac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