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还旧消债 中共城投平台或成“灰犀牛”

【大纪元2023年12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章洪、易如报导)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穆迪近日连续将中国主权信用、8家中国银行、20多个中共地方融资平台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其中,地方融资平台被业界称为中国金融系统的黑洞。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称,地方融资平台的主体——城投平台债务高达几十万亿人民币,是另一头将系统性冲击中共金融稳定的“灰犀牛”。

专家分析,“借新还旧”置换城投平台债务,有形成金融风暴的可能。

2567家城投平台或发生财务风险

周二(12月5日)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为“负面”后,第二天宣布对多个直接受影响机构作相同评级调整。其中,22个地方融资平台(LGFV)信评展望由“稳定”降至“负面”,26个地方融资平台被列入信评降级观察名单。

被列入降级观察名单,这通常意味着将在三个月内做出是否降级的决定。

穆迪表示,这些地方融资平台展望被调降,是因这些平台直接或间接负债较高,而且流动性偏紧。加上中国经济前景相对疲软,因此存在重大下行风险。

公开信息显示,这26个地方融资平台分别来自5个省份,包括山东、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另有直辖市重庆和西藏拉萨市。

所谓地方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所设立,其主体是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简称“城投平台”),能够获得政府划拨的土地或财政补贴,进而以此为条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贷款,为地方政府等融资。

中国银行研究院6月13日的《宏观观察》报告披露,2021年存在发生财务风险可能性的城投平台升至87.5%,数量达到2567家。考虑到城投平台与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系,且从体量上看城投平台已是能够与房地产比肩的“灰犀牛”,对经济金融稳定具有系统性影响。

城投平台靠“借新还旧”置换债务

在穆迪声明调降地方融资平台信评展望的前一天,即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被降当天,中共在反驳穆迪降级决定时,曾专门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作为重点澄清点。

中共声称,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说,城投平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带息债务自2013年起降至0以下,2021年仅为0.48%。这意味着很多城投平台正常经营获得的现金已无法覆盖其债务,只能通过不断的“借新还旧”来维持。

“借新还旧”即地方政府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以置换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即城投平台债务。

中国公开发债数据,今年前11个月发行的地方债中,再融资债券规模约4.59万亿元人民币,年增约82%。

仅今年10月以来,已有近30个省市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筹集了逾1.4万亿的资金。这波举债融资主要集中在高杠杆地区,其中包括贵州省、云南省以及天津市。

贵州遵义地方政府投资融资平台、最大的城投公司遵义道桥建设今年4月公布“借旧还新”方案,称将约人民币156亿元债务期限展延为2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

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国臣对大纪元表示,从贵州方案可以看得出来,中共这一波“借新还旧”还款时间延长,从以前的10年变成20年,并且宽限期拉长,利息也降低了。

他表示,在“借新还旧”这种情况下,债本身不会马上演变成危机,“因为中国大陆本身借的外债比较少,现在基本上都是人民币债,只要印人民币都可以解决。”

“这样的做法会有副作用。”他说,“最明显的是,会导致汇率贬值跟资本外逃”,“如果汇率贬值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会形成金融风暴。”

他表示,另一个副作用是,这一波让地方置换债的过程中,旧债没有减少,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运营状况不改善,新债会不断冒出,债会越滚越大。而地方政府能做的却是裁员和减薪,这又会引起消费、投资进一步下降,“会抑制当下的经济增长动能”。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由银行买单

中国公开发债数据,今年前11个月,中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总计约人民币9.14万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约7.4万亿元的发债规模。其中,用于“借新还旧”的再融资债券超过50%。

王国臣表示,中国大陆印出来的政府债大多数都是由银行买单,“因为银行的大量的存款,民众的存款积累下来的资金都挪去买地方政府债,或是中央的国债。”

“所以,银行手边的现金是越来越少,即流动性紧缩。只要民众稍一去大量提款,都可能造成银行的挤兑潮,因为它拿不出现金。”

此外,他认为,因“借新还旧”需要,政府债利率被刻意地往下调,“后续银行的营运品质或获利情况会下滑,政府可能会赖账或是不还,这些放出去的贷款可能到最后都是呆账、负债。”

“短中长期来看,要关注银行危机。”他说。

城投平台有息债务约55万亿

城投平台的债务近年快速飙升。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内容显示,城投平台有息负债由2010年的5.7万亿元升至2021年末的55.03万亿元,涨幅达9倍。而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万亿元,城投平台的债务已远远超过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2020年,城投平台的总负债与GDP之比上升至121.05%。

如此巨大的债务,地方财政没有能力偿还。台湾财经专家黄世聪对大纪元表示,城投债务风险会导致银行金融风险,“这是一定的”。

“城投公司基本上都是类似半官方机构,获得银行的支持一定没有问题。所以在过去可能都处在持续扩充、大量借款的状态。”

他认为,“目前经济不好,房地产卖不出去,它们手上应该握有非常大量的土地,握有非常大量卖不出去的楼。”

“未来一旦房地产更大规模的下跌,这些(城投公司)就会沦为亏损状态。”他说,“这会进一步波及到地方政府,当然也会带给金融体系更大的压力。”

旅美经济专家黄大卫对大纪元表示,“地方银行,尤其像村镇银行等各种地方小银行,将大量的资金都借给城投公司,但它们(城投公司)肯定是资不抵债,因为它们的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但不动产现在卖不出去,最后结果可能导致地方的金融的挤兑。”

“它会导致银行的资金头寸减少,不良资产率会上升,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大部分债券是由中国商业银行持有,中国商业银行也向它们提供贷款。

瑞银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国内银行面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总敞口约相当于6.9万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3%。

城投巨债缠身 仍大举拿地

除巨额债务外,城投平台另一个反常举动引发外界关注。随着大量房企爆雷,城投平台虽然巨债缠身,但开始取代大型房企拿地。

据中指院数据,2022年按面积TOP100拿地企业中,地方城投公司有71个,是2021年同期的3倍多。另据克而瑞数据,2022年城投拿地面积占到全国土地总出让面积的一半以上。

对于城投平台负债拿地,黄世聪认为,是地方政府左手换右手的把戏。

“地方政府先把土地放到城投公司上面,完成这笔交易,然后地方政府先挪用城投资金的钱来进行地方政府的收支跟开支。”

黄大卫对大纪元表示,对于地方房地产市场,城投平台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托”,它主要是维持市场虚假的繁荣,另外就是烘托它的资产,不会资不抵债。

“如果地没人买,城投公司以某个比较高价格去买,形成一个市场真实成交价,作为市场的一个指导位置。”

他说,如果地方政府要把土地抵押给银行,城投高价拿地就给了一个指导价。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为城投平台违规融资背书。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举例说,地方政府采取变相担保的方式为城投平台提供担保。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大幅上涨。

责任编辑: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