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乙醇提升纳米传感器质量 降低成本

【大纪元2023年08月17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吴瑞昌编译报导)纳米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广,不过,原有的制造技术因为良率低、工艺复杂,使其成本居高不下。而澳洲一所大学研发的新技术,大大降低了纳米传感器的生产成本。

澳洲麦觉理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MQ)开发的新技术,解决了传感器中纳米颗粒间隙过大、制造过程中需要经过长时间高温加热才能开始使用的问题。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在纳米传感器上滴上几滴乙醇(酒精)。该研究结果8月初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这一新技术的得来实属偶然。当时,麦觉理大学工程学院纳米技术实验室的研究生陈杰登(Jayden Chen)在清洗坩埚时,不慎将一些高浓度乙醇溶剂溅到正在改善由氧化锌(ZnO)纳米颗粒组成的紫外线纳米传感器“太阳手表”(Sunwatch)上。

当他发现乙醇喷洒到该传感器时,下意识地认为仪器已经被乙醇溶剂损坏。因此他深入检查传感器是否出现异常,随后有了这次惊人的发现。

这种纳米传感器,主要由无数的氧化锌纳米粒子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这些粒子组成一个个的树突状纳米团簇(DNC)。由于它包含巨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使得它们能够对物质进行高灵敏度的检测。

不过,该纳米传感器中的纳米颗粒与纳米颗粒之间的化学键能过于薄弱,使得纳米颗粒之间的空隙过多,无法有效使传感器正常传输电流(提高电阻)和运作。因此,需要透过基底加热,让纳米粒子能够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此降低缺陷和原子介面之间的干扰,使纳米传感器能够有效运作。

先前也有透过氩离子轰击、脉冲激光,让纳米粒子能够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却有一些缺陷。例如,基底加热需要长达12小时,而氩离子轰击、脉冲激光难以在三维(3D)和大规模上均匀应用,这些缺陷限制了商业半导体纳米结构器件的前景。

这次科学家通过乙醇的诱导毛细管特性,在氧化锌纳米团簇中滴入5小滴乙醇,使得DNC薄膜中相邻的氧化锌树突状的纳米团簇顶部出现合并现象。

随着乙醇干燥后,均匀分布的纳米微簇阵列的独特图案(NMCA)底部也会合并形成类似独特的岛屿或树桩的结构,且团簇与团簇之间的缝隙会变得更狭小。

他们还观察到DNC薄膜厚度减少、孔隙率减少、平均颗粒直径增加,以及非常小纳米颗粒数量的略为减少。

对此,实验团队检测到其形态、结构、光学和电子特性也发生显著变化,极大改善了紫外探测器的光响应效率,减少了电荷传输不良的限制。

另外,他们也发现2小滴(过少)的乙醇溶剂无法对DNC薄膜发生作用,而10小滴(过多)则会严重破坏DNC薄膜结构,形成过多的裂纹。

麦觉理大学努辛‧纳西里(Noushin Nasiri)副教授对该校的新闻室解释,“目前许多材料不能用于制造传感器,在于它们无法承受熔炉中高温,因为热量会破坏传感器中的一些聚合物。例如,含有微小电极的纳米传感器(如纳米电子设备中的电极)可能被高温熔化。”

她说,“在传感层上添加一滴乙醇且不用放入烤箱,将有助于纳米颗粒表面的原子四处移动,增加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结合,这使得颗粒之间的间隙缩小。”“当杰登发现这个结果时,我们仔细地尝试了所有不同数量的乙醇,最终找到最合适的量。发现过少的乙醇对于传感器不起作用,太多则溶解掉传感层。这证明乙醇极大地提高了我们传感器的激活效率(一分钟内激活),且超出了传感器加热12小时后得到的效果。”

最后纳西里教授说:“我们开发了一种使纳米传感器发挥作用的方法,并用紫外线传感器,以及检测二氧化碳、甲烷、氢气等的纳米传感器对其进行了相同的乙醇滴量测试,发现效果是相同的。”

目前该团队正在为这一技术申请专利。这一新技术有可能在纳米传感器领域引起巨大反响。

责任编辑:连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