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天的香港,街上的木棉花已经开了一阵子了,红透了半边天。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许地山,小心地绕开落英,急匆匆地赶回家中。
“悲鸿”,许地山人刚进院子就叫起来了,原来他家中正在招待艺术大师徐悲鸿。当时徐悲鸿正在香港举办画展。
“悲鸿,马丁夫人到了。”
“到了?好啊,我们走。”
原来这位马丁夫人是位德国人。父亲生前搜集了不少中国古代书画,马丁夫人她不懂中国字画,就请许地山为这些收藏品寻求买主。许地山觉得鉴定这批古字画非悲鸿莫属。徐悲鸿也欣然同意。
于是马丁夫人带着全部书画来到了香港见徐悲鸿。
第一箱打开了,徐悲鸿微笑着一边点头,一边观看。第二箱打开了,徐悲鸿继续微笑。第三箱打开了,很多是没有落款的字画,徐悲鸿捧起一幅古卷,只一看,突然就把微笑收起来了,一瞬间,一股生命之光从他的眼神中升腾,他轻轻地展开,那份轻柔,唯恐惊扰画中人物。他抬头,露出一脸坚定:“我要这一幅,我只要这一幅。”
马丁夫人有些吃惊地望着他:“还有好多呢,再看看?”徐悲鸿摇摇头:“不,只要这一幅,别的不用看了。”说完将随身所带的1万元现金掏出来。那个时候的1万元现金,可以在北京买一个上好的四合院了。又从自己所展作品中选出七幅精品,一并推到马丁夫人面前。徐悲鸿的画在当时艺术品市场上很好卖,马丁夫人很容易就可以变现。在香港艺术品估价委员会进行了作品估价后,马丁夫人愉快地接受了这笔交易。
《八十七神仙卷》 落款“悲鸿生命”
徐悲鸿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唐代名家的艺术绝品。这幅古卷深褐色的丝绢上有87个神仙,全用白描手法,画没有落款。徐悲鸿为这幅画取名《八十七神仙卷》,还精心地刻了一枚印章,写下了“悲鸿生命”四个字,钤于画册下部。从此与这幅画形影不离。
徐悲鸿返回南京。恰巧张大千由北平来南京,筹备全国美展事宜。此时,黄君璧、谢稚柳等名家,人也在南京,他们把酒畅饮,会聚一堂。趁着大千高兴,徐悲鸿当下就提出了:“啊,拙处近来寻得奇画一幅,敢请各位大仙前辈赏脸,前往寒舍辨识此画出处。”张大千喝了酒,正有雅兴,欣然同意。到了徐悲鸿府上见卷后大吃一惊,叹为观止。啊呀,啊呀,眼看着张大千的白胡子真的神仙般飘逸起来,“此乃‘吴带当风’,目前在国内,只有风闻,未曾亲见。此画风栩栩如生,极有可能是画圣吴道子的真本”。谢稚柳等人也表示赞同。名家同行的认同,人生一大快事!徐悲鸿更加爱画如命。
后来徐悲鸿到昆明办抗日劳军画展,正好日军空袭,等徐悲鸿钻出防空洞回到寓所时发现,有盗贼来过,他蓦地想起《八十七神仙卷》,疯一般地跑到内室去看,古卷,悲鸿生命,不翼而飞。徐悲鸿扑通倒地,把魂丢了,大病不起。
了解了徐悲鸿,就能读懂这幅画。或者换过来说,看懂这幅画,就读懂了徐悲鸿。
画儿现在丢了,那就先说说徐悲鸿吧。
擅长画马 准确把握解剖结构、骨骼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从小跟父亲学画,到上海半工半读,然后去日本和法国学画。
法国卢浮宫深深地滋养了徐悲鸿。他在卢浮宫,那是真的不要吃不要喝,常常整天不动地在那里临摹。欧洲古典绘画、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精品、人类艺术的精华,成了徐悲鸿所有的营养。
回国后,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凭真本事,就是学而优则仕,有真本事的院长,自然就会找有真本事的教授。当上了院长的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居然能到高等学府当教授。”
徐悲鸿最擅长画马。他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他的马,精确。大块的泼墨留白一点儿都不影响每一块肌肉经络的展现。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在恢复传承传统技法上,徐悲鸿做到了。
缺席的第88位神仙
但是有一点,他很难做到。他在卢浮宫的浩如海洋的精品中,体会到的宏大的信仰和神念,却没有办法在近代中国实现。那个时代的中国,五四运动之后,被文化艺术上的躁动,革命和砸烂传统的氛围笼罩,艺术上的理性保守已经很难生存,对中华文化中神佛的信仰的呼唤,噤若寒蝉。
当徐悲鸿偶尔得到《八十七神仙卷》的时候,甚至怀疑冥冥中就是要他得到的。那里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仙乐声中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
卢浮宫三宝之一古希腊出土的胜利女神的以线条为主的描述,飘逸的形态,和这幅国画,艺术上有着巨大的神似。所以徐悲鸿说过:“此画,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颉颃就是抗衡的意思,可以跟欧洲最高贵的名作抗衡。更重要的是,徐悲鸿找到了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共鸣,而且是生命中的记忆。他当时数来数去,就只有87位神仙,不对呀,按道教思想87个人物数量不对,画面人物应为88位,缺了一个谁呢?
徐悲鸿日日夜夜捧着这幅画,就是要跟他的神仙道友们在一起。他,自认为就是那个缺席的第88位神仙。
1944年,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告诉徐悲鸿,她在成都看见了失散已久的《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倾家荡产,满足了可能是偷盗者的漫天要价,拿回了这幅作品。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却是中国艺术家最为多产的时期。徐悲鸿先生一辈子的座右铭是“一意孤行”。看来只能好好地活在一个允许大师们一意孤行的时代。
1953年,徐悲鸿幸运地在各种政治运动来到之前,去世了。
在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险些被销毁,他的夫人廖静文想办法把作品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至今,身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
然而,这些民国大师,在今天,却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
历史上的今天,徐悲鸿:生命本是天上来,却撒彩墨在人间。得失去留只一念,重返画中神仙卷。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