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3年01月18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李思齐综合报导)目前在北京要火化遗体仍需预约。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间,按公开资料保守估算,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量是疫情前平均估算值的6.6倍多。同时北京新增多条排队预约(热线)服务,但积压待焚尸体的数量仍巨大。有评论人士认为,中国染疫死亡人数至少为疫情前10倍。
往年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火化遗体的数量约占北京市火化量的四分之一。八宝山殡仪馆共有19台火化炉,包括一台北京市唯一的特体火化炉,即加宽、加长和加高的火化炉,用于火化超高、超胖的遗体。
天顺祥殡葬服务网站称,八宝山殡仪馆火化一具遗体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其中,身材较瘦小的,一般45分钟就可火化完毕;身前患有肝腹水的,去世后体内积水较多,一般60至70分钟可以火化完毕。
《中国社会报》2021年4月报导,八宝山火化炉焚尸一般需要1小时到1.5个小时,因为逝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死因和冷藏时间都是影响火化的因素。并且由于火化工作的特殊性,八宝山火化室每天24小时都有人员在岗。
自2022年12月7日中共防疫政策急转弯后,八宝山殡仪馆和北京其它殡仪馆都不得不面对激增的火化需求。八宝山殡仪馆的林先生2022年12月14日告诉大纪元,预约的人很多,需要早上和上午火化的遗体,已经排到12月20日。
林先生说:“现在每天都很忙,从来没这么忙过,每天火化的人比以前增多了,预约电话都接不过来,这几天特别忙,很多人在排(队),要预约排号的人特多,我们这里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
3倍预约时间和4个值班预约号码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在“今日头条”的官方账号“问北京”于2022年12月25日报导中提供了八宝山接待洽谈室门口的照片。照片显示,门口木牌上写着“工作时间8:00~16:00”和“值班电话:88259666”。
但自2022年12月15日起,八宝山殡仪馆预约火化的时间从原来的早上8点至下午4点改为24小时全天服务,并且同时开通了四条服务热线。
若比较电话预约的情况,八宝山殡仪馆目前预约火化的工作时段是原来的3倍,值班电话从一个号码增加到4个,虽仍受接电话人数的影响,但从联系预约的可能性上看已是原来的12倍。“问北京”称,八宝山殡仪馆目前有10个人在接听电话。
虽然八宝山十多倍地扩大了电话预约服务,但在统计期间(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北京还是有很多人死亡但无法及时火化。
“问北京”在2022年12月25日报导中称,记者于12月22日核实到,门头沟殡仪馆火化需要等两周左右,并且存放尸体的冰柜“都是满满当当的”。
从火化能力估算焚尸量
面对如此的需求压力,火化师势必力争缩短火化时间。保守起见,假设每具尸体的火化时间为1小时,并且是一炉一尸,八宝山殡仪馆的19台火化炉一天可火化456具尸体。
中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1月14日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统计的时间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共36天。在此期间内未见媒体对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炉出故障的报导。因此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间,可估算出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尸体数量约1.64万具。
《2019年北京市殡葬服务现状分析》称,2019年,北京有94台火化炉,火化遗体101,181具。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数量约为北京市的四分之一,可推算出疫情前的2019年,平均36天内的火化数量约为2,495具尸体。那么可算出,八宝山殡仪馆在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间满负荷运作、一炉一尸的保守火化尸体数量1.64万具,是按2019年平均火化数量估算值的6.6倍。
北京的尸体多到无法存入冰柜,有的只能放在死者自家的车中。
文学城上热门博主麦姐于2023年1月2日发表的对父亲的悼念文提到,一直在北京住院的父亲染疫死亡后,头七(死亡第7天)才排上火化。麦姐在2022年12月28日的文章中写道,“但爸爸还算幸运的,听爸爸的护工说,前几天有个病人过世,没找到能够接收的殡仪馆,家属没办法,只好把尸体放在自家车里。”
“爸爸所住的医院在过去的两周已经先后走了八个人,这是一家大医院的分部,住院部只有很小的三层楼,医生说从没有这么密集地失去过病人……”
时事评论员季达2023年1月17日告诉大纪元说:“火化量受火化炉能力的限制,考虑到火化预约十多倍的增加,以及大量的尸体积压在医院和殡仪馆,从对八宝山殡仪馆的分析看,真实的染疫死亡人数至少是疫情前的10倍。”
“如此情况继续下去,2023年中国的死亡人数会到1亿,因为往年中共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在1千万左右。”
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大师于1月15日揭示了中国染疫死亡人数真相。李大师说,中共一直在掩盖疫情,三年多来中国的疫情已经死了4亿人,到这波疫情结束的时候中国会死5亿人。
李大师多年前就警示瘟疫将在中国造成灾难,并开示解救之道。他在诗文中提到“远离中共邪党”,“快快找真相”。
责任编辑:连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