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2年09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陈霆综合报导)根据一份新报告,欧洲企业对中国已失去信心,这个亚洲最大经济体正逐渐丧失投资吸引力。
周三(9月21日),中国欧盟商会(EUCCC)在新报告中指出(链接),最近中共当局的决策显示,中国市场现在“可预测性、可靠性和效率都在降低”,这正使人们失去信心,许多企业希望将投资“转移到其它更可靠、更可测的市场”。
自中国40年前开放经济以来,欧洲企业一直是其获取西方技术和资本的主要来源。
据彭博社报导(链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说:“商业人士是为了市场而来,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意识形态的缘故,市场正在萎缩。”
他表示,在中共治下“意识形态压倒了经济”,他举出一些例子,如尽管成本上升仍顽固追求“清零”、打击科技产业,以及去年优先考虑控制碳排放导致电力短缺等等。
该商会表示,由于中共“清零”措施缺乏一致性与灵活性,正使欧洲企业却步,欧盟对华投资正在下降,主要投资仅来自少数大型企业,重重市场准入壁垒也阻挡了大量投资者。
伍德克说,欧洲企业对中国市场都失去兴趣,“他们(投资)甚至不想考虑中国”,企业的偏好“显然是东南亚、印度和世界其它地区”。
中国欧盟商会报告说,防疫限制对吸引和保留国内外人才产生了“破坏性影响”,欧洲企业的中国业务正变得越来越孤立,因为员工不能自由前往总部。总部也无法掌握中国的第一手情况,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日渐降低。
此外,也没有指标显示,中国何时才能摆脱防疫控制,并重开国门。
伍德克表示,“乐观”的话,明年下半年可能开始改变政策。他指出,中国缺乏群体免疫力,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这些因素可能推迟重新开放。
“欧洲高管继续受到重重限制、无法往返中国考察绿地投资项目机会,外商直接投资的下降趋势将难以得到逆转。”报告说。
“事实上,种种挑战迫使许多企业对其中国业务要么进行削减,要么进行本地化或使其自成一体,由此越来越多企业形成了‘双轨制’:一套系统用于中国业务,一套系统用于世界其它地区业务。”
报告还指出,欧中贸易越来越失衡,中国对欧盟出口是对其进口的两倍多,且这一势态正在加剧。
“中国海关总署月度数据显示,2022年前七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近20%,而欧盟对中国进口同比平均下降7.5%。”报告指出。
此前,也有其它分析指出,中国市场形象正在下降,越来越少国际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中国。
8月底,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也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已下降到了历史低点,中共的“清零”控制措施,已成为美国公司考虑在华运营和投资的头等挑战。(了解更多)
本月早先,美国经济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一项研究也指出,欧洲在中国的投资日益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公司。“清零政策”和封锁带来的营运挑战,阻止了多数欧洲企业在中国建立业务。
荣鼎研究人员与业界人士的访谈表明,事实上,近年来几乎没有新的欧洲企业选择进入中国市场,较小的欧洲企业也不愿意在中国投资。(了解更多)
欧洲商会表示,企业正在重新考虑,应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制造他们的货物。
报告说:“鉴于中国目前保持大范围封闭,欧洲企业认为有必要加强其全球供应链的韧性。这对其它具备合适的投资和就业环境的新兴市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遇。”
“企业也在评估回流、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等对策”,报告写道,“与此同时,中国偏向‘自力更生’和力推‘购买本国货物’之举,只会让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渐行渐远。”
最后,该商会还警告,台海局势、新疆制裁,以及地缘政治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使不少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看法负面,促使外国政府对华采取严厉立场,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
报告呼吁,中国有必要改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才能证明在华投资的合理性,使外资不致继续外流。
责任编辑:叶紫微#